2020考研十月备考,怎么样高效冲刺最后两个月

点击数:553 | 发布时间:2024-11-08 | 来源:www.hylvcai.com

    时间节点

    在这争分夺秒的80多天当中,考研人有不少大事要办。对于没预报名的考研学子来讲,这个月非常重要的事莫过于考研正式报名。除去十月十日考研报名正式开始以外,11月中旬现场确认,12月考试前准考证打印。其中,又以考研正式报名最为要紧。除去这三件程序性的事情以外,非常重要的莫过于考研复习。在这最后两个多月,能否充分借助时间,能否有所发展和提升,能否维持平稳的心理和身体状况,都直接关系到考研成败。事情不少也非常重要,但同学们也不要过于紧张。只须抓住时间节点,根据程序办事就能。

    ►高效复习的五点需要

    1、拟定科学适当的复习计划

    每一个人的学习状况不同,复习计划也会有所不同。但在复习计划里必须要明确一点:多久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并且要尽可能将如此的计划做细一些,最好细致到一周内(甚至一天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把我们的薄弱学科的复习多安排些时间。严格根据自己拟定的计划进行!

    详细的计划会叫你的复习更有目的感,落实起来也会有据可依。考研复习就像马拉松,以肯定的节奏有步伐地坚持跑下去,才能获得好成绩。

    2、做好复习笔记

    对于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重点的信息和要点与重点、难题问题都要记下来,可以进行重点标记。便捷自己随时回忆学习重点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区别,不过记者建议大伙做笔记用的笔颜色最好不要超越三种,不然花花绿绿的,不利于大伙第三复习。

    3、借助醒后和睡前的时间

    相比较而言,一天当中,刚刚醒来的时候大家的记忆将不会遭到先学材料的干扰,临睡之前大家的记忆将不会遭到后学材料的干扰。所以,“醒来后”和“睡觉前”的时间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可以用来复习先前学过的内容。

    睡前的这期间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大家能维持34%的记忆,这个时候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

    另外,依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总结、整理、编码、储存。所以临睡前的这期间是很宝贵的。

    4、准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大伙拟定好复习计划后,必须要努力督促自己严格实行。最好把每一个任务分割成小任务,依据复习时间和复习的内容,合理安排好每一个时间段复习什么具体内容。

    如此有益于大伙每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做一件事,防止精神不集中。并且,小任务的迅速完成也容易让大伙有小小的收获感,从而以愈加积极的态度继续下面的复习。

    5、过度学习150%

    即过度学习150%时成效最好,假如超越了这个限度,就是非常不经济的,由于过度学习太多,会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习不进来,从而致使“报酬递减”现象,记忆成效自然就不好。

    有些同学可能想,为了增加大家记忆的巩固程度,那我就反复地、不间断地记呗。由于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嘛!

    但,考研的要点确实太多了,大家不可能有无限多的时间来进行反复的、不间断的记忆。并且即便有无限多的时间供大家记忆,大家也会会发现,记忆成效并不与记忆次数呈单纯的正比关系。

    研究发现:大家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学会的程度后,假如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记忆成效最好。

    ►十月各科目的具体复习规划

    1、总体规划:

    天天复习时间最好不要超越11个小时,有效复习时间保证8个小时。而且这期间,需要应该注意复习的效率了,提升效率比延长学习时间更要紧,特别是面对政治记忆性的内容。

    数学、英语需要十分清醒的头脑才能考虑钻研问题,普通的人学习最清醒的时候是上午,也有些人是上午和晚上。一般来讲,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作息习惯就好,然后坚持下去。可以建议在9月将来用下午来学英语,由于考试的时候是下午,下午又是普通人容易犯困的时候,所以要训练自己在下午高效地剖析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科目安排上最好一个晚上复习一门。比如,周一晚上就看英语阅读,周二晚上就看专业课,周三晚上就看英语作文,周四就看政治的某科等,用整块的时间进行单项突破效率会大增。

    2、英语:

    1、继续记单词。单词直到考试前都是不能或缺的基础,应该坚持天天记单词,借助零散时间记单词,不贪多,只求记得结实。注意一些特殊使用方法,和熟词僻意。

    2、研究考试真题。同学们注意,这里用的是"研究"这个词,而不是"做"考试真题。不少同学所谓做题,只不过比比划划在脑子里过一遍,如此完全没真的挖掘出考试真题的价值。考试真题都是指向性特别高的,英语一有不少考试真题,而且渐渐可以探索出命题人的大致思路,做到猜透命题人意图是最好不过的了。

    3、维持阅读理解练习,严格控制答卷时间

    4、开始作文练习。英语大小作文总共30分,是除阅读以外的第二大得分点。更要紧的是,作文相对阅读理解很容易得分。只须能写上即便是一句话也能得分。有一种时尚的看法觉得,在考试前一个月仅需复习一下作文就能了。其实,这种做法可能只对学霸适用。假如你不是学霸,那样从目前开始天天至少安排一个小时复习作文绝对有必要。千万不要把这样要紧的一件事情放在考试前一个月。同时,强烈建议大伙在复习作文的时候不要押宝在几篇模板上面。要细致研究范本并背诵几篇,整理词语运用、固定搭配及篇章结构的安排,并且要坚持练笔。这样真的下功夫才能有真的的收成。

    3、政治:

    1、结合新大纲训练考试真题,按大纲识记要素

    2、阅读大纲分析,并标记重难题考试知识点。天天看1.5-2小时足够了。分析的每一句话、每个字都要看。其中,哲学和政经部分需要全部理解。

    3、买一本配套的训练册,按章练习。至于是看完一章就做一章的习题或看完一部分就做一部分的习题,依据你的习惯来就好。不要把答案写在书上,由于这类题你不止做一遍。做错的题要返回到大纲分析中,把相应的要点再仔细看一遍。

    4、整理总结错题本。没时间收拾的话可以将做错的题标记出来,相应的要点也要在大纲分析中着重标记出来,这类都是你没学会好的要点,必须要加大复习。还有一个建议,可以把你错选的选项记在训练册的分析部分,提醒自己:我上次有如此的错误,下次不可以再有。

    4、数学:

    1、开始打造比较完整的框架的体系,铺开我们的常识体系。对近15年的考试真题进行分类总结,通过对考试真题的解说和综合训练检验常识水平与实质报考条件的差距,发现常识漏洞并准时补强。

    2、整理错题,探寻我们的薄弱问题,以便大家可以在提升阶段进行专题的复习。

    3、在做考试真题之前,先将考试真题进行简单的分类,然后从考试真题的类别入手,来进行复习。通过考试真题解说和练习。进一步提升解题能力和方法,对考试知识点题型和自己薄弱的内容进行攻坚复习,达到全方位学会,不留空白和软肋,让练习达到或稍微超越考试真题困难程度。

    5、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复习当然是以研究考试真题为主,只是这时除去前文所说"研究"考试真题考查要点、命题思路和核心考点等以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动手做题"。

    所谓研究考试真题,光看不做死路一条。由于,只有动手做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才能真的发现自己在那几个方面有欠缺,也才能真的总结学会出考试真题的做题办法和方法。

    无论是解释说明,还是简答、论述和计算题,对于每一种类的题目,同学们都要总结出相应的答卷思路。

    比如,第一题解释说明,需要讲解某一个与本专业有关的历史人物。参考教程上有关这位历史人物的论述不少,但都比较分散,答卷的时候需要总结。但到底写什么东西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仔细剖析研究,然后把答案写下来,尤其是要素必须要写到位。

    解释说明要当做简答卷来做,简答卷要当做论述题来做。如何才能把答案要素有效组织起来需要下大力气。

    每年10月份,有关考研的事情不少也非常重要。同学们尽量要严格根据我们的计划行事,没报名的同学尽快完成报名,早一天全身心投入考研复习当中。

    ►最后

    1、你们有没发现,进入十月将来,“背”的东西渐渐增多的,“学”的东西渐渐变少了?

    这种现象,进入11月将来会愈加明显!

    建议各位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早上多背背....

    2、切勿浮躁

    十月份报名,11月现场认证,与同学之间都在相互打听你们的考试报名学校。

    这类都是大家走过来的路!

    听见其他人考试报名北大,人大,自己羡慕,也影响心情。

    对自己,有“笑看生活”的心态,相信我们的选择是最正确的!

    无论是学习技巧,还是时间进度,还是在辅导书的选择上,大家是最棒的!

    3、建议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外面交流。

    目前已经无需知道其他人的复习进度了,也无需打听任何情报了。

    你就是你,根据我们的复习进度,有条不紊的前进!

    同时,对外面也基本可以屏蔽联系了。

    在剩余的80天,谨记八个字!

    查漏补缺,背诵模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