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诀窍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大家深深地领会到,尊重学生,第一要打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必须要尊重事实,决不可以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遭到无辜的伤害。尤其是当老师因种种缘由导致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如此,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愈加信任和尊重你。也只有如此做,才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在教育中需要知道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教育文明。由于只有知道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家的教育才能有些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效果。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需要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围环境。要使用方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贯彻“依法治教”,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根据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制,打造章程,实行依法自主办学。
2、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点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范围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遭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含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范围的公平一样,包含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本质体现,主要通过相应的规范和政策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达成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过程公平主如果指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微观层面调控教育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后体目前学生的学业收获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水平平等,目的层面上的平等。
在现实日常,教育不公主要体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如何破解教育不公的难点?重点还是靠政府。第一,政府应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规范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从政策、规范和法律层面保证教育公平。第二,加强投入,常见改变办学条件。第三,推行教育扶贫工程,打造和健全对弱势群体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无形的手”有哪些用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用效益。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提升办学水平、缩小办学差距、促进学校均衡进步、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促进教育公平。
和谐教育也是一种正义的教育。大家的先贤把“孝悌忠信利义廉耻”用以勉励后学,孔子有言:“君于进德修业忠信”。战国年代的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任何社会,忠信仁义缺失都意味着人失其要,国失其本。如今的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转型期的震动长大,同意西方强势文化的熏陶,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缺少深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悟,传统的人文道德素养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挤压下看上去相当薄弱。青少年学生面对现实的种种困惑又缺少正确引导就难免躁动迷茫焦虑乃至走向迷途,特别是道德的柔性隐性在目前明显敌不过刚性的显性的分数,未成年人善的成长空间让坐落于现实的看得见的利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是非分明善恶美丑。蔡元培说:“教育者,培养人性之事业也。”而审视目前的教育,或迫于社会重压或出于内心的浮躁确实淡化了对人的教育的责任,对此业内人士尽管了解却看上去非常无奈。
3、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
教育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诚信,教育就失去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常见认可。教育要以诚信取得社会的支持。要维护教育自己的形象,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为社会作出表率。树立教育好形象是建设和谐教育的标志。要坚定不移地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教育不和谐现象,树立教育的好形象。一是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规范,全方位落实“一费制”,实行“阳光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打造和谐的校群关系、师生关系。二是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廉洁从教、干净干事”的好师德师风。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腐败行为。主要包含实行招生公开,确保各项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人事公开,保证在招考教师、教师调动和干部任免方面向社会公开,加大民主监督,真的做到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择优录用;实行招标公开,学校基建修理工程项目和购买大宗物资和仪器设施、学生生活用品等,均要按规定实行招标和政府采购,预防暗箱操作;实行财务公开,严格实行“收入支出两条线”管理,按期公布财务收入支出状况,同意群众监督。
教师要以诚信取得社会的尊重。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落实《公民道德建设推行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我们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兴盛常识、进步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已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好的现象。加大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推行的通识培训,以过硬的水平塑造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学生要以诚信取得社会的欢迎。加大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进步的见地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4、和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
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家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对教育投入的加强,硬件设施与国际差距缩短,但革新能力与世界拉大距离,国际上世界科技实力总评,美国加拿大100分,日本72分,德国54分,俄罗斯25分,中国20分。日本到今天共获十几个诺贝尔奖,仅新世纪以来连年获奖。在国策上日本人从技术立国,重引进转向科技立国,强调革新。从历史看,日本民族有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科学强则民族强,再如以色列在贫瘠的沙漠区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什么?靠的是教育,靠的是不断革新。质疑从来是科学的助产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革新思维本是教育的旨归。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上课的提问仿佛是一个个思想圈套,在一次次问答中修正,慢慢引入预先中设定或老师心中认定的答案。表面看上去氛围活跃,重启发式教育,实质是学生的精神主体慢慢消失,原有些那点自信心全无,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数学的解题也需要按规范的步骤一步步解,少了步骤即使是答案无误也判有错,解题的办法也得按老师讲的,不可逾越。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可是大家周围的群众仍限于招生标准的一元而紧抱着分数不放。客观地说,在招生体制,社会重压及父母观念等很多原因的约束下,有完整科学的办学思想,特立独行,独步教育界,拥有自己鲜明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尚不多见。
[1][2]下一页